11月20-22日,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省委书记罗志军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在“十二五”期间,江苏经济总量接连突破5万亿、6万亿大关,即使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当头,仍保持较高幅度的增长,2015年有望突破7万亿,直逼全国首位。
“建设新江苏、迈上新台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去年12月考察江苏时,对这个经济大省提出的要求和期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是江苏“十三五”的总体目标。
“十三五”关键词:强富美高
省委书记罗志军表示,江苏“十二五”既定目标已基本实现。
而在未来五年在发展目标设定上,因为进入“新常态”,江苏采取了“柔性”政策,给予未来5年调整和缓和空间,即: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但要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
“总体上,江苏会稍高于全国增速,但幅度不会像以往那样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闫海峰解读时表示。
在制造和转型领域,则要求“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同时,考虑到区域创新能力已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一,因此要进入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行列。
怎样理解中央赋予的“新江苏、新台阶”?本次会议给出了四个关键字:强、富、美、高。
具体而言,则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和“社会文明高”。
在大会后的分组讨论会上,一位市委书记在解读时表示,以“百姓富”目标出发,“未来省委省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更多考虑的是兜底,以解决后发地区在发展中的后顾之忧。”
从制定政策的角度看,这包括了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推进新一轮脱贫帮扶工作、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持续改善生活质量。
分管扶贫工作的副省长徐鸣表示,从目前的数据看,2015年底可全面实现人均年纯收入低于4000元的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
七大战略
对于“十三五”,江苏既定了七大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科技与人才强省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民生共享战略。
“我最关注的是省委提出的‘厚植实体经济发展优势’的新论述”,一位苏南的市委书记在发言时提到,虚拟经济的总量与实体经济之间要科学匹配,“尽管现在互联网经济的势头很猛、很重要,但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多年来最大的优势和发展的根本在于制造业,在于实体经济。”
对苏南地区而言,更加关注创新驱动发展,改变过去的发展方式。多位苏南市委书记在提到“压力”时表示,目前的开发强度过大,而省委的意见很明确,建设用地在“十三五”期间要逐步实现减量化。
“在‘十三五’期间,优化存量可能比提高增量更关键”,江苏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刘志彪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另一个压力在于“环境美”。这是因为,江苏要求各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会上的交流看,江苏极有可能在“十三五”期间作为“试点”,提前贯彻出台国家“新污染物排放指标”或大幅提升原有排放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