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决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决策,通常是指决定加强或减少对某个领域的投入,进入或退出某一个行业或领域等重大事项的过程。抛开执行层面,一个完整的战略决策包含三要素:决策人、决策标准或依据、决策流程。在我国企业目前的治理模式下,决策人是战略决策的第一要素,决策人影响到决策标准和决策流程,并最终作出决策。
由于战略决策的重要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仅仅靠一个人完成决策是不够的,应该有更多的决策参与者。战略决策参与者应该最起码包含以下四类人:
1.果断型的决策人;
2.对企业内部资源有完整把握的管理者;
3.能够进行准确利益得失测算的财务人员;
4.有全局观念,能够有效把握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型人员。
国内企业的战略决策往往缺乏第四类人参与。更有甚者,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老板”一个人仓促之间就做了决定,造成决策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为企业经营的危机埋下“伏笔”。
事实上,“决策人危机”并不是一个个性的问题,而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决策人危机”也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与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决策机制等密不可分。“决策人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直接“杀手”之一。
要解决企业“决策人危机”,突破口首先在企业领导者身上---他们必须改变思考的方式。领导者首先要从个人心理上发生转变,束缚个人的控制欲,正确的了解自己,摒弃过去的观点,重新看待不断变化的市场与环境。其次,领导者必须改变对风险与变革的态度。在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中,一般只应当承担可以预期的风险。并且必须有计划的对待企业的再投资和多元化扩张。
另外,企业的组织机制也必须发生改变---必须处理好控制与分权的关系。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建立正规的、有计划的组织控制系统,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机制。因此必须调整企业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分工,严格执行层级管理。要有专门的部门与机构来评价再投资或多元化扩张的可行性。
无论是提升领导者理念,还是进行组织结构变革,优化决策机制,单纯依赖企业的内部力量都是难以有效实现的。成功企业的常用作法是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机构进行内部诊断、组织再造和决策运行机制设计,并在面临重大的战略决策时聘请专业的咨询顾问参与决策。